中國網·美麗江蘇訊 陳躍蘭,女,1957年9月出生,響水縣黃圩鎮黃南居委會人。1992年,丈夫王乃富突發意外雙目失明,她始終不離不棄,細心開到丈夫,并帶著他東奔西跑,求醫問藥。為了養家糊口,陳躍蘭帶著丈夫撿過廢品、刨過樹根、賣過豆腐,后來又在縣殘聯的幫助下開辦了盲人按摩中心,并逐漸發展壯大,在周邊縣市區擁有多家分店,生活逐漸好轉。2018年,兒媳遭遇車禍成為植物人,陳躍蘭再次堅強地挑起重擔,細心照顧兒媳的生活起居,每天為兒媳胃管鼻飼、按摩擦洗、鍛煉恢復、排除大小便,經過500多個日日夜夜的精心護理,兒媳逐漸蘇醒,并有了知覺、味覺,甚至還知道動手打人和嚎叫,創造了一個讓醫生的無比驚嘆的醫學奇跡。2022年3月,陳躍蘭當選“響水好人”。
“進了家門就是一家人,就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始終不離不棄。”瘦弱的陳躍蘭強忍著被兒媳胡亂抓扯,笑瞇瞇將摟在懷中,像哄嬰兒一樣慢慢拍打著讓她進入夢鄉。
“嫁給了他就要不離不棄”
1983年,陳躍蘭經人介紹嫁給了同鄉的王乃富,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分田到戶、自主經營,夫妻倆恩愛有加,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幸福生活。勤勞的王乃富又學會了廚師手藝,置辦了一套家宴行當,很快就憑借著過硬的技藝和良好的口碑在周邊村里站穩了腳跟,也因此成為鎮信用社的一名炊事員,拿著讓人羨慕的工資,時不時靠辦家宴掙一些補貼,很快就還清了外債,并翻蓋了三間瓦房。
1992年,王乃富患上了流行性眼疾(俗稱紅眼病),沒有及時治療,加上飲用了不法商家用甲醇勾兌的白酒,雙眼越來越模糊,直至看不見東西。陳躍蘭發現后十分緊張,先后帶著丈夫跑遍了鹽城、濱海、建湖、阜寧等地求醫問藥,直到遇到知名專家來鹽城義診,才被告知已無復明可能。
幾年求醫之路,家中已欠債累累,舉步維艱。失明的王乃富更是幾乎絕望,頻臨崩潰的邊緣,一度做好了輕生的打算,幸好陳躍蘭及時發現,........對丈夫細心開導,始終不離不棄。為了補貼家用,陳躍蘭先后輾轉多地撿拾廢銅爛鐵、刨樹根賣錢,后來又在堂姐的幫助下,學會了做豆腐,她一邊磨豆腐賣,一邊種地養豬,生活逐漸得到改善。
1995年,陳躍蘭得知鹽城紅十字會免費開辦殘疾人技能培訓班,遍說服丈夫去學習肓人推拿、按摩手藝,學成歸來后在浴室里幫助客人按摩推拿。由于他對經絡、穴位、力道等把握到位,深受顧客歡迎,王乃富心中漸漸有了自立門戶,開辦盲人推拿中心的想法。
為了支持丈夫開店,陳躍蘭堅決變賣了家中的牲口、轉包了土地,跟隨丈夫到街上發展。縣殘聯領導得知情況后,專門給他申請了8000元發展資金,幫助他租賃門市、置辦器械。由于他們態度好、業務精,推拿店聲名鵲起、門庭若市。全家先后在灌南的小窯、百祿等地開了幾個分店,不但還清了所有外債,還購買了兩間門面房……
“進了家門就要負責到底”
正當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時,命運卻再次和他們開了一次玩笑。2018年4月13日,陳躍蘭的兒子、媳婦、孫女從響水返回黃圩途中不慎發生了車禍,一家三口不同程度受了傷。經過搶救,兒子、孫女脫離危險,兒媳陳慧的左側前后腦顱骨粉碎性損傷,凹陷了拳頭大的深坑,經過全力搶救,一直在重癥監護室昏迷不醒。
突如其來的變故又一次考驗著這位飽經磨難的女人,在大難面前,她仍然沒有退卻,關掉門市,籌措資金全力救人。為了更好地治療,她把兒媳轉送到連云港市醫院顱腦外科,但陳慧的傷勢太嚴重,經過三個月的治療,醫生給出了最終結論,很可能人財兩空,即使保住命也是終身植物人。
看到病床上奄奄一息的陳慧,娘家人含淚懇請陳躍蘭不要在浪費錢了,給陳慧選擇一塊好墓地就行。陳躍蘭堅決地說:“請親家放心,陳慧既然嫁到我家,就是我的兒女,十指連心,孫女不能沒有媽媽,只要她還有一口氣,花再多的錢,我也決不放棄!”
兒媳接到家中后,陳躍蘭對全家的工作、生活重新做了安排,關掉外地的其他店面,只保留黃圩鎮一個,由丈夫和兒子共同經營,補貼家用;自己負責兒媳的胃管鼻飼、穿衣排便、翻身擦洗等日常生活起居,并定期進行康復按摩和激活腦垂體,一個人從早到晚,像上緊了發條的掛鐘,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不停地擺動,吃苦熬夜,從不叫苦。
經過陳躍蘭500多個日夜的精心護理,陳慧由枯瘦漸漸轉為白胖,也逐步蘇醒,不但有了知覺,還有了味覺,知道要吃飯,并能用舌頭將食物中的魚刺剔出來,體能訓練時感覺累了或不高興時,知道動手打人和罵人。陳躍蘭的身上被兒媳抓得傷痕累累,頭發被一縷一縷地扯下,每當此時,陳躍蘭都忍著痛,笑瞇瞇地把陳慧摟在懷里,猶如摟著希望,慢慢拍打著讓她進入夢鄉。
陳慧的恢復也讓治療過她的醫護人員嘖嘖稱奇,他們都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一個由婆婆為她創造的奇跡。前不久,陳躍蘭又貸款幾萬元,帶兒媳到南京做了第一次顱腦外科修復手術,效果明顯,這也讓全家對下二次修復手術充滿了期待。
“人活著就要有感恩的心”
“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這是陳躍蘭一直掛著嘴邊、記在心中的話。
據陳躍蘭回憶,在王乃富雙目失明的第二年,整個遭受經濟、精神雙重打擊,也是最迷茫、最艱難的時期。當時她的公公已經八十多歲,不能獨立生活,由兄弟幾家輪流供養。時任村主任喬加林在征得其他兄嫂的同意,打算讓我不承擔服侍老人的義務,專心服侍丈夫、撫養孩子。但是她沒有同意,她感激地告訴大家,幾個哥哥家也有難處,我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人都有老的時候,任何時候自己都不能放棄贍養老人的義務,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會餓著老人。
“當年,兒媳的車禍發生以后,縣殘聯第一時間就評了殘,發放殘疾人生活補貼;縣紅十字會逢年過節就進行慰問,送錢、送油、送米、送棉被;黃圩鎮政府也經常上門送來慰問品。一些媒體平臺還自發進行愛心捐贈,送來了7600元善款。凡是幫助過和關心過我家的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恩人!”陳躍蘭經常提醒老公和兒子,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在平時的營業中,凡有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來推拿,都一律免費,遇到困難戶或殘疾人,也都少收錢或不收錢。(卜謀軍 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