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安全防范工作常態開展……近年來,蘇州相城區黃橋街道積極探索、創新突破,通過深入推動農村改革,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建設現代化幸福家園,滿足村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服務發展,盤活土地要素資源
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都離不開土地要素的支撐保障。步入新發展階段,以村為單位的傳統鄉鎮工業模式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為此,街道扎實推進“263”“331”等專項行動,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大力度淘汰“散亂污”企業(作坊),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成為蘇州市5個產業用地更新“雙百”行動先行區建設單位之一,街道經濟發展局也成功入選全市農村改革工作先進單位。
為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破解農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問題,黃橋街道在蘇州全市率先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轄區內原有耕地249塊,平均每塊面積僅9.7畝左右。經過整治,耕地數量減少至94塊,每塊平均面積擴充至58.1畝,新增耕地3052畝,形成布局集中連片、農田設施完善、生態品質良好、種植規模適宜的農田區域,實現“小田變大田”,推動“低產變豐產”。
2023年,黃橋街道新建成高標準農田896.4畝,總種植面積達2800余畝,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夯實了種植基礎,有效促進了增產增收。水稻種植品種在以往的南粳46的基礎上,增加了本地品種蘇香粳100、常香粳1813,小麥品種有鎮麥12、揚麥25。水稻畝產由650斤增加至733斤,小麥畝產由536斤增加至700斤。
土壤肥力逐步改善,糧食產量逐年遞增,種植品種逐漸豐富……一幅“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地平整、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新畫卷已然鋪展開來。
提升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街道以“五美五好”為引領,高標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服務鄉村全面振興。黃橋村、生田村分別參照特色宜居鄉村、特色康居鄉村進行整治提升。
健全網格化管理,包干到戶,落實到人,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合力,推動整治工作向縱深推進。組織開展“村莊清潔日”行動,全面清理宅前屋后、河道水系、道路兩側、公共服務設施,使村莊環境保持干凈、整潔。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讓村民成為主要參與者,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提升整治效果的精準性。村“兩委”、退休老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導村民落實“門前三包”責任,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引導,推廣應用積分制,提高村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嚴格監管,強化安全風險防控
組織漁業養殖人員進行安全生產培訓,對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事項進行應急演練。在夏秋農忙時節,聯合公安、交通、應急管理等部門聯合開展農機安全檢查,及時查處無牌無證、超速超載、脫險脫保等違法違規行為。聯合相關單位抓好“三無”船舶清理整治工作,多措并舉鞏固“十年禁漁”工作成效,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農村改革的關鍵是人們既看得到發展,又留得住鄉愁。街道將以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為方向,吸收先進地區經驗,創新爭先、敢為善為,推動農村改革工作邁上新臺階,描繪好“錦繡江南魚米鄉”的美麗畫卷。(圖文/相黃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