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源遠流長的紫砂文化,就不得不提起陶都蜀山。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生活著大批祖祖輩輩從事制陶的手工藝人,他們中有一位聰慧、知性的青年女藝人。
周淑媛,工藝美術師,青年陶藝家,中國陶瓷行業協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優秀社會媽媽,五一巾幗標兵,新時代文明實踐先進個人。一九八九年生于紫砂世家,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母親是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董亞芳。從小時候坐在泥凳邊看長輩制壺,畢業后進入紫砂行業,到如今從業10余年,周淑媛始終不忘初心,勤學奮進。
“‘不能碰壺’是我童年時候最常聽見的,那時很懵懂,只知道母親是做壺的,父親從事泥料工作,紫砂壺養活著我們全家。懂事之后,常常坐在泥凳旁聽母親講茶壺,言語間我能感受到母親期望未來我能接過香火。可能耳濡目染吧,畢業后我就專心地做起了紫砂壺。”
周淑媛手巧且心靈,長輩的教導,同行、壺友的交流她都能快速理解并擇優嘗試,多年來她潛心鉆研,用心體會,充實了文化和藝術的積累,早已是一名手藝純熟擁有個人風格的工藝美術師了,母親也為她的成績感到驕傲。周淑媛說:“母親跟我說:‘作品看細節,做壺的人很多,細節非常重要。’隨著時光的流逝,母親這句話在我心里卻越來越清晰起來,在實踐中我體會了其中的道理。所以說生于紫砂之家,我很慶幸,從繼承到發揚,我會用我的余生去為之奮斗。”
周淑媛的壺簡約、雅致,透漏著女性的柔美與靈巧,不僅造型精致飽滿,而且氣韻生動,創意巧妙,耐人尋味。無論是生活中的感悟還是旅游中的所見所聞,亦或從書籍、博物館中尋得的靈感,周淑媛都會融匯于壺中。她表示,“我的父親從事泥料工作,上好的原礦老料制作的壺色澤純正,光感自然。所以我的壺除了泥料上的把控,還會考慮到實用性,在這基礎上去創新。”
除了制壺,周淑媛做的最多的就是參加公益活動,五年多前,她在母親的帶領下,開始走訪貧困家庭、資助貧困學生,還曾親赴上海參加關愛特殊兒童的公益活動。她說:“母親為幫助她人做的點點滴滴,觸動了我,我希望像母親一樣,做一個德藝雙馨的手藝人,為社會多做貢獻,而不是一味制壺。在參與公益的這幾年,我被很多家庭、孩子所觸動,我的一點點奉獻能真切的幫到他們,我很開心。”
一捧五色土,數代紫砂人。無論在艱苦卓絕的困難時期,還是在美好富裕的新時代,古老技藝、悠久文化始終被無數從藝者們一輩一輩的繼承下來,又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最終,匯入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