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難得一見的展覽。自7月28日在江門市美術館開展以來,“天行健——梁江‘學者書畫’50年”大展就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個公眾熱點。《江門日報》報道說,一批又一批的市民前來觀展,“作品種類多、水平高,整個展覽看起來檔次也很高,看著很享受!”市民劉先生看了展覽后,發出由衷的感嘆。在現場,接連有觀眾用“震撼”“刷新認知”來表達觀感。
“天行健梁江‘學者書畫’50年”在江門展出
據不完全統計,開展十數天,相關訊息已多次登上新華社、《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平臺,還有主流媒體如《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報道、央視網、中華網、中國網、文旅中國、文化視界、新浪網、搜狐、網易等,廣東的《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新快報》《深圳特區報》以及港澳相關資訊平臺等,數十家機構媒體接連推出報道。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頂尖專業媒體《中國美術報》,更是整版刊出梁江50年從藝的履歷資料。在記者的視野中,如此高規格的關注及報道,在近年眾多展覽活動中實屬罕見。
那么,為什么這場展覽能備受矚目,選擇江門首展的緣由何在呢?
資料大多為首次披露 資料翔實,彌足珍貴
首先,這是一項高規格的專業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聯合江門市文廣旅體局主辦。國家級展事首選落在江門,這是江門建立美術館來的首次。而作為承辦者,江門美術館也有驕人成績。前幾年 “井噴的年代——中國僑都(江門)1869-2019華僑華人美術歷史文獻展”,曾被評為全國美術館十大精品項目之一。為籌辦好本項展事,各部門很費心思,梳理資料,推敲方案,歷時一年之久方完成籌展事務。
“天行健梁江‘學者書畫’50年” 展廳
本項展事的主角梁江,多年專注于學術研究及忙于全國美術活動,而他在藝術策劃、培育后學、書刊編纂以及書法、繪畫創作上的眾多豐碩成果,多年來則為文名所掩。籌展中確定了“路在足下”“攀高臨遠”“以學養書”“移情入畫”四大版塊,以書法、繪畫作品及文獻資料300余件展品的規模,呈現梁江50年的藝壇行跡、史論著述、書法作品和繪畫創作等成果。讓觀眾感興趣的,是展覽一開始就清晰厘出50年概略行跡,接著在第二展廳歸納了8大類別:履職行政;書法、繪畫作品;學術著述;國家級項目策劃;教書育人;書刊主編等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第8項“情系嶺南”標題下,列舉了40年來梁江為改革開放前沿地的廣東美術鼓與呼,推舉廣東項目及廣東美術家走上全國平臺的眾多一手資料。其間近年的大項目有:2012年策劃和主持中國美術館“百年雄才——黎雄才藝術回顧展”并主持學術研討;2016年擔任“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理論負責人,主筆撰寫展覽總方案、展覽主標題、宣傳關鍵詞及各版塊文案;2018年為“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提供展覽總方案及各版塊文案等。2017年,廣東省委宣傳部與廣州美院共建“廣州美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梁江任所長幾年間,力推“987口述史”項目,為廣東美術界積聚下一大批鮮活資料。
梁江是學者也是實干家,能坐書房也能挑帥印,他多年在國家級、省級專業機構擔任要職,成為改革開放年代美術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本次展出的資料大多為首次披露,資料翔實,彌足珍貴,其意義已超越了個人。
書藝個性鮮明
大展期間,文藝界名家劉斯奮、蔣述卓、林雅杰、劉小毅、劉云、劉斯翰、莫各伯、鄒莉、區廣安、陳志平、葉耀才、劉斯朗、葉其嘉、何俊華、劉向上、李世云等嘉賓及省政協書畫院等專業團體,都專程赴江門美術館參觀,對展覽的高水準和梁江在不同領域的貢獻稱許有加。
杜甫 江浦寒鴉詩 138x69cm
記者看到,眾多參觀者喜愛在《晉陸機文賦》的16米長卷前留影。這一書作,以20整張宣紙一氣呵成寫下1600余字,抑揚起伏氣脈貫通,其勢迫人眉睫。而相類大篇幅書法展品比比皆是。《千字文》《正氣歌》《心經》都是長卷,還有抄錄古代畫論名篇的長篇,這都折射出作者偏愛傳統文論的專業特征。展廳中以丈二宣紙書寫的《岳陽樓記》《桃花源記》等,是酣暢流麗的行楷筆法,顯出其非同一般的書藝工力。據作者自述,這得益于從小學階段便臨習名家法帖。而難能可貴的是,取法諸家不著痕跡,化各家之長鑄個人風格。梁江之書尤注重書寫性,行筆靈動,蒼勁厚拙,氣勢迫人,彰顯著一種強勁的生命力。其最為出色的當是行草書,縱橫捭闔,脫略羈絆又個性鮮明。嶺南近現代書壇自康有為、高劍父之后,雄強大度、舒展開張的書風并不多見,梁江的“學者書法”讓人精神一振。
杜甫 衛幕銜恩詩 138x138cm
此項展覽展出梁江近年七八十件篆、隸、楷、行、草諸體書作。有宏篇長卷,有工整小楷,有隸書、篆體、對聯、牌匾、題字等,可見他勤勉多思,廣汲博取的日常行跡。尤值得一說的是,他的書風靈動自如,沉拙勁健且富于書寫性氣質。其間蘊含著堅實的傳統工力,又呈現出鮮明個性特征,這樣的取向在當今尤屬難得。在書法傳統被某些人丟棄,“丑書”“歪書”泛濫,公眾無所適從的當下,敬畏傳統,尊尚法度,以虔誠執著之心對待書法這門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學者梁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奮起龍虎氣 對聯 138x69
古石生靈草 對聯138x69cm
畫風清新靈動
梁江早年出自油畫科班。1982年末,獲著名漫畫家廖冰兄關注,到廣東美術家協會從事理論工作。后數次被中國美協借調入京編輯《美術》雜志。1985年考取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由王朝聞先生指導。幾十年從南而北,識見不凡。過人的文化修為,堅實的筆墨功夫,眼光開闊,博采眾家,故能出手不凡。西畫的堅實功底,使他對色彩和明暗有特別的敏感。書法的工力,使他在筆法的點畫使轉中透著沉實和靈動。他無論作書作畫都變化多多,清新靈動中透著書卷氣,在筆墨技法和造型風格上呈現出少見的豐富性。
江山入墨 138x69cm
靜綠 (紙本水墨) 97×90cm
參觀者饒有興味的是,個人作品展覽通常有較固定畫法和風格特色,而梁江繪畫作品迥然有別。展覽中的山水或花鳥作品,每一件都不重復,構圖、色彩、筆墨常常另出機杼,結構和技法處理都是新鮮獨特的。是不是故意營造“陌生感”呢?用作者自已的話說,“沒有風格”就是他現時的風格。
秋之暢想 (紙本水墨) 110×65cm
山韻 138x69cm
之所以這樣,是梁江多年來的專業工作,都要求他務必對不同藝術類型及語言特征有透徹了解。作為一般畫家,不必苛求通曉十八般武藝,術有專攻即可。但是,若作為一個有水準的研究者或批評家,專業要求應更高。若沒有實踐體驗,不通曉各種畫法,所發議論可能只是隔靴搔癢。梁江一直是書畫實踐與史論研究相輔而行,相互促進。他認為,這樣的研究和創作論評,才可能因為專業而有學術價值,才會受內行人重視。
水墨嶺南 138×69cm 2022
幽夏 138x69cm 2023
學殖深厚廣博
作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著名學者,梁江曾參與多項國家重要科研著述,在藝術史和理論研究上成績斐然,個人著述達400萬字。學術是最重要的人生支點,他以學術回饋社會,以學術報國為榮。
在當今美術界,梁江以思維敏銳,觀點明晰,文筆生動著稱。輾轉南北,追求學術,多年卻未曾放松書畫技藝探研。歷經幾十年的錘煉,他在書法、繪畫創作上體現出非同一般的扎實功夫和創作才情。近十來年,他在廣東各地舉辦過近十次個人作品展。其在書法和繪畫作品上呈現的才情和藝術個性,有廣東人的敏銳、寬博、靈動特征。學者底蘊,厚積薄發,技法多變,靈動自如,讓人有一鳴驚人之嘆。梁江回答記者說,他一直持守著這樣的執念:書法、繪畫是治學術必備的基本功。
晉陸機 文賦節選 272x34cm x4
曾有論者強調,中國幾千年文化史上從沒有專門的書法家,當今最好的書法則往往出自文人學者之手。林語堂說“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演講則說過,“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而書法之難,遠不止于技藝。葉恭綽曾寫過一篇題為《寫字的修養》的文章,強調“無精神之修養者,非真正的書法藝術”,“能融會學問、志趣、品格于書法之中,其藝術之成功乃大。”由于這樣緣故,梁江說他從未以書法家或畫家自居。這樣“以學養書”的超然心性,或會觸動觀眾進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書法,怎樣才是書法家,當今的書法藝術如何走方為正道?
記者采訪時問及,國家級專業展事為何在地級城市舉辦?“江門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梁江說,江門是陳白沙、梁啟超、李鐵夫等文化前賢的故鄉,這方土地對中國近現代的學術、文化藝術有極大影響。作為嶺南學人,借此以表景仰之意。
錄宋人陳郁論畫句 138x69cm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40多年前,梁江曾以業余求學身份去信請教浙江美術史大家王伯敏教授。王伯敏先生回信說:“我對你是很有信心的。因為你的自學精神強,肯刻苦,有靭性,這都是非常可貴的。你的成材是有期的。”這段勵志的話,他一直銘記著。回望幾十年藝術行履,由嶺南農家弟子起步,躋身全國文化前沿,這成為改革開放時代的又一勵志故事。
“天行健——梁江‘學者書畫’50年”大展動用了江門美術館4個主展廳,還首次啟用走道空間增加展線。20余天來吸引了眾多市民觀展,美術館線上展訊擊點率比平日增加約10倍,央級媒體所發報道數小時有幾十萬閱讀量,外地趕來的觀眾絡繹不斷。江門市美術館最新的告示說,因該展反響熱烈關注度高,展期延長5天,至9月1日結束。(文:梁志欽 圖: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