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美麗江蘇訊 愛是一盞明燈,照亮留守兒童前進的道路;愛是一雙溫暖的手,給予留守兒童幫助和鼓勵。多年來,鄉村女教師許佳艷就是用自己的一顆愛心,為身邊的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藍天。
愛心“媽媽”情暖孤困學生
許佳艷出生于江蘇省響水縣陳家港鎮,2000年參加工作,200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江蘇省響水縣海安集中心小學英語老師。在教學中,她特別注重對孩子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方面的政治品德教育,尤其是對留守兒童、孤困學生,通過談心,言傳身教,給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班上學生魏蘇云因家貧,母親在她幾歲時離家出走,失望自卑,喪失讀書的信念。許佳艷看在眼里, 疼在心上 ,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陪她談心,陪她學習,給她鼓勵,給她信心,魏蘇云振作起來了,親切地稱許佳艷為媽媽。老師循循誘導,孩子確立目標,努力學習,靠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魏蘇云已是浙江師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她經常跟許佳艷微信聯系,感謝許媽媽在學習上、生活上,心理上對她的幫助。畢業后要與媽媽一起做公益活動。
十幾年來,許佳艷先后幫助了魏蘇云,陳思雨、張林宇等數十名留守兒童、特困學生,為這些留守孤困兒童資助資金10多萬元。
教師夫婦暑期帶出愛心團隊
盛夏酷暑擋不住愛心志愿者如火的熱情。去年暑假,許佳艷夫婦放棄暑假休息,義務前往江蘇省響水縣灌江紅黨支部創辦的校外輔導站,免費為60多名留守兒童上課、輔導孩子們完成作業,并帶出了一支愛心團隊。
許佳艷的丈夫張海洋是江蘇省響水縣海安集中心小學的語文老師,負責教輔導站里五、六年級孩子的語文課,許佳艷負責教三至六年級的英語課。她還緊扣“學黨史,育新人”主題,組織開展專題講座和“畫黨旗、講黨旗、識黨旗”主題教育課等,把紅色文化帶入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他們還給孩子們講解黨史知識,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利用當地烈士紀念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領悟初心,踐行使命。
劉財權是輔導站里的一名留守兒童,他說:“我們在灌江紅校外輔導站里不僅學習了黨史知識,還聽到了許多革命故事,完成了假期作業,我非常感謝許老師的關心和幫助。”
輔導班里學生多,老師少,課程多,上、下午都要上課,許佳艷回家動員正在讀大學放假的兒子張意堅、侄兒許慧康前來給孩子們上課;大學生陳思雨從小家庭困難,是許佳艷10多年的愛心資助才考上了大學,聽說義務輔導留守兒童,她主動趕來了;兒子的同學何俊達是江蘇淮陰師范學院的一名在讀大學生,也主動加入了愛心團隊,他說:能利用假期幫助別人,又鍛煉自己,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情,我們青年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后”,而是要做“努力后”“奮斗后”。
家中90多歲的外公不慎摔斷腿骨,許佳艷立即請假把老人用車送到醫院,安排好病人又趕回來上課。學黨史、學文化,完成作業,他們讓留守兒童感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許佳艷對自己的愛心團隊信心滿滿。
愛心公益永遠在路上
許佳艷心中常牽掛著留守兒童,又做老師又當媽,譜寫一曲共產黨人關愛留守兒童的大愛之歌。
她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她堅持自學,提高教學方法。她主動參與各種公益慈善服務,擔任江蘇省響水縣朝夕志愿服務團常務副會長,每年參加公益活動500多小時,經常帶領團隊到養老院,福利院打掃衛生,為老人剪指甲,翻身,洗頭,陪老人聊天,聽音樂,讀報紙、唱歌等等,每到一處,就將那里變成充滿陽光的溫馨家園。
許佳艷義務輔導留守兒童的事跡刊登在《中國網》《火炬》等網刊上,受到縣、區關工委和學生、家長的好評。 她被江蘇省鹽城市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先后獲得縣“巾幗建功標兵”稱號、“鹽城市優秀青年志愿者”稱號,去年,她還被共青團江蘇省響水縣委員會評為“優秀中隊輔導員”。(卜謀軍、周序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