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興化市昭陽街道老干部黨支部書記趙駿同志率領興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昭陽紅”文史專家志愿者服務隊一行7人,來到位于興化地域中心位置的林湖鄉,感受新時代新氣象。
走在去林湖鄉的公路上,十分搶眼的集裝箱車來來往往;建設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田野上,成片的大棚,銀光閃閃,璀璨奪目;正在灌漿的麥子,靜靜地期待豐收的喜悅。
林湖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薛梅帶領志愿者們走進影山頭文物陳列室,陶釜、陶甑、陶盆、陶罐的殘片、麋鹿等動物的一些碎骨,仿佛在講述先民們的勤勞質樸和勇敢。
據了解,1991年,在林湖鄉發現“南蕩文化”。2006年,發現影山頭古文化遺址。2010年1月,興化林湖影山頭遺址被評為“江蘇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1年底,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之一。
2007年6月,泰州、興化兩級考古工作者兩赴林湖勘查該遺址。2008年1月,時任省考古學會理事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張敏,率十多位考古專家,又一次到現場勘查。專家們認定:該遺址是新石器中晚期江淮東部地區瀕臨黃海的一個獨特的原始文化類型,是當時江蘇省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新發現。它對于江淮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以及里下河地區史前社會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形態的研究,探索該地區史前生態環境與海岸線的變遷等,具有重大的考古學意義。
文史專家湯法新經過調研考證則認為,林湖鄉影山頭古文明的發現,應該是在1959年,當時省政府決策,由揚州地區副專員殷炳山任工程總指揮,實施萬畝魚塘開發工程,在林湖南至白涂河、北至海南劉澤、東至西塘河及昌榮、西至渭水河一帶開發萬畝魚塘時,民工們早就挖出了一些陶“寶”,后來由于政治經濟條件限制萬畝魚塘工程按下了“暫停鍵”,省里來了一些考古專家,建議將挖出部分覆土還原,不再開發,恢復了原生態。
走進調味食品總部中心,濃濃的調味品味兒,沁人心脾,撩起味蕾,垂涎欲滴。志愿者們和來自山東淄博的客商王師傅攀談起來,王師傅笑呵呵地說,說實話,咱們淄博燒烤紅火了一陣子,這個功勞還得感謝興化林湖鄉的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如果沒有調味品再好的燒烤也沒有吃頭,吃燒烤,吃的是好味道呀!一席話,解開了 “為什么林湖調味品甲天下”的謎團,調味品千家萬戶離不開、餐飲服務業更離不開,勤勞智慧的林湖人抓住這一商機,把小小調味品做成了一個支柱產業!
林湖鄉具有優越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全鄉葡萄種植面積近3000畝,占興化市葡萄種植面積的32%,以陽光玫瑰等為主導的葡萄品種口感甜、玫瑰香味濃,含糖量達18%以上,暢銷上海、杭州、蘇錫常及周邊地區,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產業”。
近年來,“林湖秋色”生態大米和“春雨心情”甜瓜、“大地之戀”“葡蚓之戀”葡萄先后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建成了以興化市泓林果蔬專業合作社、興化市峰林果蔬種植家族農場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基地,成為泰州地區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2018年被評為泰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園區內現有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13家、種植大戶67戶,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85%,高標準農田比重達90%,設施種植區鋼架連棟溫室大棚、鋼架單體大棚、避雨棚、噴(滴)灌、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等設施比率達到100%,農產品初步實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
在專門從事塑料垃圾袋和保鮮膜生產的生活幫(江蘇)家居用品有限公司,高大的廠房內,機聲隆隆,工人們在忙碌著。“該公司于2023年底竣工投產以來,以其優質的產品質量備受好評,目前在手訂單量充足,企業形勢較好,已經安置1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村民不用外出東奔西走了,這是企業最大的社會效益。”薛梅點贊說。
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林湖鄉按照“走在前、作表率”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描繪新時代的出彩篇章!(圖/鴻鳴 文/華磊 鴻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