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江心沙農場“生物菌劑土壤改良研發項目”試驗田里,一群白鷺在風中起起落落,時而游走覓食,時而相互嬉戲,它們在藍天白云下與碧綠的秧田構成一幅美妙的田園風光圖,讓來來往往的行人情不自禁地駐足打量一番。
“從上個月取樣分析的情況來看,施用生物菌劑田塊的水稻株高、根長、鮮重等性狀指標都比對照田塊要好,目測這次的結果應該也差不了多少。”蘇墾農發江心沙分公司農業中心技術員陳民軒正分別從僅隔一條水渠的兩塊田里取了幾株秧苗,他一邊在田頭清洗根上的泥,一邊用塑封袋將洗好的植株樣品裝好,準備送到實驗室進行測定分析,看看臨近拔節期的試驗田水稻群體質量。“我們分公司可以進行一些株高、葉片長寬等表觀形狀測定,至于養分含量等更為細致的指標則要借助合作方的專用實驗室高精儀器進行。”看著眼前長勢良好的稻田,陳民軒的臉上寫滿了喜悅。
今年5月,江心沙農場與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舉行實踐教學基地揭牌儀式,并開啟生物菌劑土壤改良研發項目“企校合作”新模式探索,江心沙農場為承擔單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一鳴作為項目負責人,提供技術指導與支撐,分公司農業中心具體實施。該項目主要圍繞糧食穩產增綠減肥減藥、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環境雙重約束的要求,依托復合微生物菌劑的水稻生態防控的新型技術手段,以最新微生態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多種菌株的相容性,抗菌代謝產物的互補性開發出適合江心沙農場水稻種植的復合微生物菌劑,通過復合微生物菌劑的施用占據生態位點,更好發揮促生和防病活性,達到水稻種植過程中減少化肥施用10%、農藥施用10%、且不影響水稻產量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江心沙農場水稻種植的企業施用規范,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稻季一共要施用4次,分別為浸種、分蘗、拔節和灌漿幾個環節。”陳民軒介紹說,在項目實施之前,合作方王一鳴教授團隊多次進行實地考察,并進行小范圍試驗,檢驗江心沙農場土壤、氣候、水稻品種等因素對微生物菌劑的使用效果是否能夠達到實驗室研究效果,并針對以往的種植特點,制定生物菌劑精細化使用規程。“試驗田種植的是常農粳14號,屬于單季晚稻,再過五天左右就進入拔節期了,準備進行第三次施用。”他拔起一株水稻,查看了一下葉齡,隨即轉身對協管員說道。據了解,在移栽到分蘗末期這個時間段,該實驗田塊每畝可節省約3kg化肥,和10毫升農藥,節省成本10元左右,隨著管理措施的進一步精細化,直至收割,水稻全生育期每畝可節省成本30-50元,而這一標準遠低于集團“藥肥雙減”的相關要求。
“隨著生物菌劑土壤改良研發項目的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有了具體而扎實的舉措,目前來看成效可觀。”陳民軒笑著說,很期待金秋時節的試驗田收割和“盤總賬”。(圖文/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