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美麗常州訊 氣溫漸高,暴雨停了又下,通往江蘇常州金壇區直溪鎮井莊村鋼架大棚大道兩旁一人多高的月季、玫瑰花,依然開得十分嬌艷。
“像這種經嫁接的獨桿月季、玫瑰,一棵價格都上千元。”井莊村黨總支書記陳杰說,除了月季和玫瑰,大棚里還有培育的睡蓮小苗等多種花卉苗木。
井莊村地處太湖流域第一大圩建昌圩西北角,屬于茅山革命老區,3年前被列入金壇區第五輪結對幫扶的經濟薄弱村。這一占地86畝的鋼架大棚高效設施項目,就是由駐村第一書記、區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曹建軍爭取引進的扶貧項目。
“64個大棚投入117萬元,已全部建成并租賃投用。”陳杰說,去年全村經營性收入達到107.41萬元,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全村脫貧,除了要感謝區農業農村局派駐的第一書記和選準的扶貧項目外,還得益于四好農路的建設。
井莊村位置較偏僻,加上水鄉溝、渠、塘、堤、壩、橋多,村民出行多有不便,農副產品一直難以運出銷售。3年多前,由交通部門實施的直榮路、接白乾路井莊線相繼建成通車,一條東西走向,一條南北走向,村民進出村莊從此非常便捷。
“路通了,地也就活了,村民流轉的土地效益一下翻了倍。”陳杰說,原先,可種植的土地每畝租金不超過200元,養殖水面低于300元;現在情況不同了,每畝租金平均分別漲到了550元和700元。
有著一手嫁接苗木好手藝的花農宋飛,經區農業農村局推薦,看中了井莊村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水電配套設施,決定租用鋼架大棚培育高檔花卉苗木。而隨著他的項目落地和推進,又為盤石、西家、景家莊等幾個自然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
“一個8分地的大棚,可培育8000盆左右這種花葉絡石小苗。”宋飛告訴記者,利用大棚培育盆栽小苗,從培土、澆水到施肥、除草,都是人工操作。基地常年用工50—60人,到了集中嫁接和銷售季節,用工會超過100人,每人每天付工資110—150元。
69歲的毛法林,當天正與多名村民一起在大棚里為小花盆逐一施肥。他說,家里的2.5畝承包地流轉到村搭建大棚后,他長期在這里務工,每天可拿到120元,一年按10個月算的話,年收入超過3.6萬元。
聽著毛法林的敘說,陳杰掩飾不住心頭的興奮。今年45歲的他,已在建昌、呂坵兩個村整整工作了20年,兩個月前才調到井莊村任黨總支書記。在前任書記的努力下,村里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而如何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快步跟進不掉隊,又擺在了他這位新書記面前。去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2.17萬元,還低于全區平均水平,正是他思考和尋找到的突破口。
“經幾輪接觸和協商,村里已與常州一家公司達成建控溫大棚發展特種食用菌的項目協議。”陳杰說,這一項目將于今年10月水稻收割后實施,一期流轉土地30—50畝,可解決周邊村莊剩余勞動力30—50人,二期上馬后,又可安排100人以上。而這一項目在解決村民就業的同時,還能有效就地消化農作物秸稈特別是麥秸稈,一期500噸,二期至少1000噸,對村莊環境提升和保護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未來幾年,通過項目帶動,保證村民人均收入持續大幅增長,真正實現村強民富的目標。”陳杰信心滿滿地說。(趙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