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美麗無錫訊 2021年, 無錫市錫山區城市管理局將“牡丹花紅 品質城管”黨建品牌建設與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相互結合,將錫山城管黨建精神深度融入到線上、線下的紅色黨建平臺、黨建隊伍中,確保“牡丹花紅 品質城管”的精神宗旨落在為民服務的實處、落在與民共治的深處、落在全民共享的益處。
錫山城管在黨建引領、黨員示范、黨性擔當的紅色聚集效應下,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扎扎實實辦成一批為民服務實事,共同建設品質城管、打造品質市容。
紅色工作站,小載體醞釀大便利。錫山城管積極創新黨建形式,采取聯盟共建的方式,先后與2個村(社區)、3個企業實現結對共建。同時,為拓展共建活動平臺,與移動錫山公司在移動營業廳共建了城管工作驛站,紅色工作站成為錫山城管貼近百姓、貼近商戶面對面交流的重要載體。醞釀出堵疏理念。工作站開出沒多久,就有周邊居民來咨詢,在交流中,老百姓表示現在市容管的嚴,城市環境是好了,但是生活出行也不方便了,有時候買個早點、找個共享單車也不方便,希望可以有個適當的空間。“群眾有需求、城管來解決”,今年,錫山城管按照堵疏結合的理念,在全區多個點位,推出了早餐車、規范化外擺位等堵疏管理舉措,因地制宜劃設了一批共享單車停車位,單車管理不再“一收了之”,群眾生活出行更方便了。醞釀出個性理念。在工作站,也經常有商戶來咨詢,了解店招廣告設置的規定和依據,對櫥窗張貼有什么要求,希望自身的店招廣告可以有更多出彩吸引人的東西。為活躍商業氣氛,提升街巷的煙火氣息,今年,錫山城管根據商戶的需求,在街巷立面改造和店招出新中,設置了多套備選方案,并就具體內容形式充分尊重商戶自主權,商戶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對店招廣告進行“微改造”,一道道閃亮的空中風景線出現在錫山道路上。同時,創新試點櫥窗廣告個性化管理,對市容環衛責任履約的星級用戶,給予更大的櫥窗廣告個性化設置權,充分滿足商戶宣傳需求。醞釀出共享理念。停車一直是出行的大問題,在工作站的留言簿上,群眾反映最多的就是停車不方便、車位少。為方便群眾出行,今年,錫山城管在充分挖掘道路內外停車資源的基礎上,合理調配優化停車資源,在全區10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試點實行車位開放共享,車位周轉率高了、群眾滿意度高了。
紅色交流臺,小平臺勾畫大項目。線下有了紅色工作站,線上也有紅色交流平臺,依托“無錫錫山公眾號、人人城管、公共廁評”等微信小程序,錫山城管與老百姓建立起紅色空中交流臺、空中議事園、空中打分表,精準了解群眾意見、及時整改群眾反饋。勾畫了一批“最干凈廁所”。公廁難找、難看、難聞、難用一直是老百姓的煩心事和糟心事,在公共廁評上,經常能收到群眾提出的“找不到公廁、公廁臟亂、上廁所不好停車”等后臺留言。面對群眾的切身需求,今年,錫山城管全域推進141座公廁建設,建立“定人、定標、定責”的三定管理模式,全面推廣市場化專職保潔,因地制宜設置“如廁專用停車位”,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為民舉措,全區公廁滿意率達到90%以上。勾畫了一批“最靚麗街巷”。背街小巷一頭連著城市市容市貌,一頭連著百姓生活出行,街巷“臟亂差”極大影響了市民美好生活的感受。在人人城管開設的網上議事、評事模塊,總有收到老百姓對背街小巷店外經營、亂堆亂放、暴露垃圾等問題的反應。為建設靚麗的城市生活空間,暢通城市“毛細血管”,今年,錫山城管全面推進27條背街小巷的重點改造提升,在全區所有街巷實行“巷長制”常態化管理,通過市容保安、視頻監控、執法巡查等措施,打造了一批城市精細化管理“立標區”。勾畫了一批“最品質公園”。綠色是城市的底色,群眾對美麗城市生態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錫山城管公眾號上,展現城市園林綠化風貌的帖子往往點贊最高,群眾還會留言希望增加運動、休閑、文化等設施。今年,為拓展群眾娛樂休閑空間,擴大城市綠色生態圈,確保“移步換景、處處有景”,錫山城管全面推進18個小游園建設,建成體育主題、文化主題的綜合性公園2個,全區公園綠地十分鐘生活圈更加完善。
紅色先鋒隊,小群體展現大擔當。“哪里有人民的需要,哪有就有黨建紅和城管藍的身影”,在黨建引領下,錫山城管黨員先鋒隊出現在了志愿服務、應急保障、精細管理等多條戰線上,黨建紅和城管藍展現了最美麗的錫山風采。在防疫抗疫中展現大擔當。在疫情“回潮”的關鍵時刻,錫山城管組建了10支黨員先鋒隊,全力戰斗在社區防疫、卡口檢查、人員運送等前沿一線,紅藍色是群眾最安心的守護。在志愿服務上展現大擔當。在垃圾分類、文明城市創建、“小微執法”中,錫山城管黨員干部帶頭開展入戶宣傳、指導分類投放、引導文明行為、踐行義務勞動等,紅藍色是群眾最信任的依靠。在應急保障上展現大擔當。在臺風、暴雪、重大節日、重點活動等關鍵時刻,錫山城管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加班加點,全面聚焦各類安全隱患、全力做好各類問題整改,順利完成了“煙花”“燦都”等惡劣天氣、“廠中廠”違建整治和國慶、中秋、蕩口古鎮“流光延祥”光影藝術節活動保障,紅藍色是群眾最堅強的身影。(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