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美麗常熟訊 近日,在常熟市尚湖鎮羅墩村蔡巷自然宅基上,一位姓蔡的村民,指著圍墻大門口上方貼的一塊良渚玉龍“招牌”向筆者介紹說:“這塊牌子進門、出門都看得見,好像時刻在提醒我,村里的這些規定我是否有做到。我是否是一位優秀、合格的村民?如果因哪個方面做得不好,村干部上門來做我思想工作要求整改,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會馬上去處理……”
羅墩村結合本村實際,積極探索“五治融合”管理模式,深挖地方特色文化,用文化熏陶人,以德化人,助力鄉村自治。羅墩村的良渚文化遺址是常熟境內唯一一處經國家批準并科學發掘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1993年被發現,發掘出土了“良渚第一龍”等一大批玉石器。其中8號大墓出土的雙龍連體環形玉飾,構思巧妙,制作精美,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良渚文化龍形器物之一,距今約5000年,被譽為“良渚第一龍”。為做到鄉村治理和地方文化有機結合、有機融入,羅墩村把文明戶評比、“五治融合”、鄉村治理“村規民約牌”選用了良渚玉龍形狀。
走進羅墩村的石家浜、蔡巷、北范等三個自然村莊的每一戶人家,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口都有一塊非常醒目的玉龍“招牌”---印有羅墩村“五治融合”積分考核得分情況表。這張考核表上,共分“先鋒領治、村民自治、鄉風德治、履約法制、數字智治”五塊內容,非常詳細,而且每一塊內容考核要求和標準都寫得清清楚楚,便于村民每天“看得見”,時刻提醒,時刻對照,心中有數。
羅墩村是農業大村,近年來,克服資金緊、財力不足等困難,緊緊抓住市“千村美居”項目建設契機,實施完成66%自然村莊的美麗鄉村建設,23個通過市級驗收。為鞏固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該村加強建管并舉等措施。為確保人居環境長效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6月中旬,該村召開了石家浜、蔡巷、北范“五治融合”鄉村治理約定戶代表會議。會上,114戶農戶已完成鄉村治理約定簽約并全部上牌。緊接著,村干部利用放假休息日深入到自然村莊上,又分別召開五治融合“小型”座談會。
村黨委書記陸軍,用老百姓聽得懂、做得到、能接受、接地氣的語言向村民“發布”羅墩村“五治融合”人居環境長效管理的相關做法和要求。石家浜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陸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村里每月都要接受市鎮兩級環境衛生檢查考評,考評結果以紅灰榜公示,落后就要挨打。就像小朋友考試一樣,如果一直不及格,村委倍感壓力,臉上也無光。現在開展實施五治融合鄉村治理方案,也讓村民看到自己每月的考評結果,拿不到滿分、甚至分數很低,自己也會感受落后的滋味,體會失敗,才會有改進”。總之,將心比心,村干部的用心真心換來了絕大部分村民的體諒理解和支持。
截止6月底,該村共考核了114戶農戶,評選出優秀44戶,良好61戶,合格6戶,不合格3戶。同時羅墩村聯合常客隆超市,搭建“積分制”平臺,每戶發放文明有“禮”積分卡,村民在自治過程中“賺”積分得實惠,長效管理變得“低成本、易實施、受歡迎”。在每位農戶的治理約定牌上,帶有羅墩村的微信公眾號和“隨后拍”功能,每位村民都是人居環境的監督者,村民以隨時拍、隨手拍的形式進行監督,塑造一批文明的“拍客”,降低集中清理的成本。
為深化“五治融合”,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努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圍,不斷提升農村人居長效管理水平。羅墩村采取典型引路方法,7月3日上午,在蔡巷宅基志愿者家中召開“先鋒領治 村民自治”人居環境長效管理示范村莊創建座談會,村民組長、先進村民代表、志愿者10多人參加。
蔡巷是羅墩村第一個示范創建試點村莊,共約40戶。為加大創建力度,該村采用多元治理,多元參與,搭建議事平臺,每月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協商議事,分析村里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并商議有效解決辦法。鼓勵提高志愿者激發人居環境全民參與熱度,壯大志愿者隊伍,并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營造聲勢,變被動整治為村民的自覺維護。
會上,給與會志愿者、村民代表相關人居環境長效管理中的應知應會知識作了培訓。針對宅前屋后亂堆放、種養殖不規范等嚴重問題,動員與會人員引起重視,引以為戒,對照標準,率先自查自糾,立即整改。并要求在場的各位志愿者在參與日常長效管理工作中,要當好標兵戶同時,還要當好“五大員”,宣傳員,巡邏員、指導員、勸導員、信息員。現場選舉志愿者“帶頭”人,先“帶頭”后“帶領”。一方面,要身先士卒帶頭干;另一方面,要帶領其他志愿者一起干。
羅墩村村領導向志愿者介紹了“五治融合”示范村莊創建的重要意義和下一步創建工作的設想打算,并當場指出蔡巷宅基目前存在的一些人居環境問題,特別是不規范畜禽養殖,影響村容村貌,要求與會人員分工上門做好宣傳勸導工作。會議結束后,組織志愿者開展實地巡查。羅墩村將通過示范創建帶動推動“五治融合”,確保羅墩村人居環境早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保潔、自我服務。 (圖文/顧杰 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