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44國道東臺北側的一處居民集中居住區,20多幢住宅樓拔地而起,綠色的琉璃瓦、米色的磁磚墻端莊氣派,旁邊是涼亭和農耕文化長廊,私家車進進出出,要不是院門上標注著“東臺鎮團北村”,讓人還以為到了城里的高檔住宅小區。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 東臺先行建設20多個像團北村這樣的集中居住示范區:臨塔村依托傳統村落因勢造景,水在村中流,人在景中居,被評為江蘇最美鄉村;甘港村挖掘民俗文化,建有中國村史館和百果園、百坊園、百花園,成為江蘇首批五星鄉村景區;蘭址村營造鄉愁氛圍,村居因戶而異,風景相映成趣,成為江蘇首批特色田園鄉村……
生態為先、富民為本、產業為基、文明為根,東臺全面描摹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聚實力 主導產業“特”起來
中國三農發展大會近日發布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排行榜,東臺的中糧肉食(江蘇)有限公司、江蘇民星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東臺市民星蠶業專業合作社等7家企業,躋身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這在全國縣級市中并不多見。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東臺把產業發展擺上頭等位置。優勢產業擴規模,打造西瓜、繭絲綢、蔬菜、苗木“四個一”產業升級版,高標準建成5條高效農業示范帶、18個千畝設施農業示范片,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均居全省第一。目前,東臺西瓜甜透大江南北,東臺蔬菜裝滿上海市民的菜籃子,東臺女貞綠遍全國各地,東臺6A級白廠絲遙控歐美高檔蠶絲定價權。
實施“接二連三”工程,推動農業多層級增值、全產業鏈收益。重點突破精深加工,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310家。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建成農業大數據中心和一批智慧農場,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70%。加快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建成省級“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10個,特色農產品電商交易額超過30億元,獲評全國電商示范百佳市。
做特做靚鄉村旅游。培育精品民宿、農耕體驗、休閑康養等新業態,建成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和主題農業園12家,形成一條多姿多彩的“環線農旅”,創成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
增魅力 生態底色“靚”起來
在東臺海陵南路綠化景觀通道,兩側3公里長、100米寬的核桃林錯落有致、綠意盎然。東臺重點打造規模森林村莊,去冬今春已落實造林地塊2.7萬畝,完成栽植1.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至27.8%。
著力營造生態宜居環境,東臺骨干河道一律實行河長制,落實專人管護,確保水清岸綠,河邊垂釣、溪中浣紗,已成鄉間一道風景。生活垃圾實行“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引導農民綠色生活。規模養殖場嚴格按照環保要求進行整治,確保處理達標。全面推行秸稈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71%。積極實施果菜茶種植有機肥替代化肥、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量增效、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綠色防控產品應用覆蓋率超過80%。
全面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安豐、三倉、新街方東村獲得首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稱號。弶港等12個鎮以及梁垛鎮臨塔村、五烈鎮東里村、三倉鎮蘭址村3個村,被認定為第二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實現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全覆蓋。
強磁力 農民口袋“鼓”起來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只有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鄉村才能成為留得住、常牽掛、有溫度的幸福家園。目前,東臺農村居民年收入突破23300元,農村儲蓄存款總額超過300億元,農村樓房率超過85%。
以“高效+品牌”為導向,提高經營性收入。政府幫助農民做品牌,引導農民擴規模,指導農民拓市場。一只西瓜因為質量可追溯,在上海市場最高價能賣到268元。同樣一畝地,由于“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和二次分配,東臺富安鎮蠶農畝收入超過1.2萬元。一只瓜、一根絲、一棵樹、一籃菜的“四個一”富民工程,讓全市農民掙得缽滿盆溢,總收入達120億元。
以創新創業為抓手,增加工資性收入。東臺以“一鎮一園一特”為抓手,大力發展新型工業,農民洗腳上岸,到家門口企業上班。據不完全統計,東臺有10多萬農民進廠務工,工資成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安豐鎮建成有區域影響力的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先后入駐電子信息、機械裝備關聯企業超過40家,形成較完整的3C精密電子制造和機械裝備全產業鏈,吸納用工近4000人,月工資少的三四千元,多的上萬元。
以鄉村旅游為載體,增加服務性收入。近年來,東臺著力打造“上海生態大公園”,民俗體驗、果蔬采摘、民居民宿、餐飲購物等項目迅猛發展,美麗鄉村游讓8萬多農民吃上“旅游飯”,100多家農家樂、特色民宿年營業額超過5000萬元,去年東臺涉旅農副產品銷售收入近億元。
添活力 鄉風文明“興”起來
1月7日,安豐鎮通榆村村民謝小進跳進刺骨的河流中,兩分鐘內救起五條生命的事跡,被主流媒體和數百家大型門戶網站報道。謝小進獲評當月的“中國好人”。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東臺既塑形,又鑄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道德風尚,培育一批雷鋒式的好人。同時,高標準建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村有150多個,建成幸福小廣場200多個、鄉村文化禮堂80多個。深化“德耀東臺”建設,“東臺好人榜”每季度一公布。“志愿江蘇”平臺注冊志愿者近20萬人,在第三屆江蘇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上,東臺村居“救急難”互動會項目獲銀獎。深入推進文化下鄉,使文化下鄉制度化、常態化、鄉村化,全年進鎮入村舉辦文藝匯演、戲曲進校園等各類文化活動近百場。在潤物細無聲的陶冶情操中,農民不僅精神生活充實,道德水平也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