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開始分紅!請社員代表劉玉海、劉艾萍、顧伏戈、劉立進……上臺領取分紅金!”3月12日,淮安市淮安區山陽街道南灣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院子里鑼鼓喧天,社員們排著隊領取分紅。
“我家4畝多地入了股,分到4123元。加上在合作社打工掙的錢,一年收入超過2萬元。”63歲的劉立進拿著分紅金喜笑顏開。他家是村里的建檔立卡戶,老伴體弱無法勞動,兒子身有殘疾,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孫女,一家人的生活靠他邊打臨工邊種地維持。
2017年,南灣村被列入全省首批土地股份合作經營試點村,獲得省扶持資金200萬元。以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村黨總支和村民委員會發起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村集體領辦、集體經營,并吸納農戶以土地經營權折價入股。合作社每年支付的保底分紅是每畝800元,效益好的話,還可以二次分紅。
劉立進當即帶著家里的4畝多地入了社。一起簽約入社的村民共282戶,集中土地853畝。根據章程,省里的200萬元扶持資金被量化為集體股份、折股為2500股,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入股60萬元、折股為750股,加上853畝土地每畝算一股,總股份為4103股。
“把一家一戶的‘一畝三分地’集中起來,土地化零為整進行機械化作業,我們在合作社內部實行統一規劃種植模式、統一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統一供種、統一供應農藥和肥料、統一進行烘干倉儲、統一組織銷售。”南灣村黨總支書記劉正亮說。
農戶們由此吃下定心丸,經營的風險和壓力則落在村干部身上。“這個時候,黨員干部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劉正亮說,合作社10人管理服務團隊由村干部組成,為節約成本,育秧、下田、治蟲、收割……村干部個個沖在前面,一心撲在合作社各項工作中。
為讓土地“生”出更多的“金子”,合作社辟出40畝地種起經濟作物,投資建起糧食烘干中心,買回烘干機、鍋爐、清雜篩等生產及輔助設備共12臺。“采用低溫循環流程,形成年烘干糧食1.5萬噸的生產能力,吸納20多名低收入農戶入社就業。”劉正亮說,這樣一來不僅服務糧食收割后續生產,還為合作社帶來可觀收益。
今年春節期間,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算出2018年度南灣土地股份合作社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當年總收入為194.09萬元,總支出為142.48萬元,按10%提取公益金用于集體積累、再按20%提取公積金用于合作社擴大再生產,實際可分配利潤37.16萬元。按4103股分配,二次分紅每股實得紅利90.56元。
農戶們心里也有一本賬。“父母年過七旬,孩子在上學,我們夫妻倆又要工作,家里的地基本撂荒,看著心疼。”劉朝是第一個入社的村民,把地交給合作社后,夫妻倆安安心心上班掙工資,每個月收入6000多元,種糧補貼一分不少拿,這次分紅金還領到4800多元。
“過去不放心把地交給合作社的村民,現在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春節后我們新簽了42戶社員。”合作社理事長王成萍說。
“南灣村作為淮安區‘黨建引領 一點五試’綜合改革試點村,在農村最豐富的土地資源上下了真功夫、做了大文章,實現了真收益。”淮安區委書記徐子佳介紹,2018年,淮安區從300多個村(居)中遴選出6個重點村,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保障,以村集體領辦的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和耕作合作社為載體,整合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產業扶貧、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五項工作,帶動富民增收,加快脫貧奔小康步伐。
“這種發展模式符合時代要求和群眾需求,為全區夯實基層基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很多有益的經驗參考。”徐子佳說,淮安區將擴大“黨建引領 一點五試”綜合改革范圍,讓更多的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