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53歲的農婦馬玉平走進高新區富邦紡織公司,成了一名倒筒工。“這活兒不復雜,原紗倒成小紗時,有了斷頭接一下,估計一星期我就會比較熟練了。以后每個月都能掙到3500元以上,開心!”
馬玉平住在高新區光華村農民集中居住區光華花苑,這個海安最大的農民集中居住區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多層、高層住宅樓就有63棟,目前已經安置農戶1700多戶,6800多名村民入住。“里面住的人有我們光華村的,也有周圍其它村的,甚至還有其它區鎮的,總之,人口來源雜。當時由于項目用地,我家拆遷了,我是不愿意來的。村民們個個都說,那是個‘大雜院’,肯定環境差。”馬玉平笑稱。
一開始,從四面八方住進光華花苑的村民們真的將小區住成了“大雜院”。從舊房子帶來的舊家具、農具到處亂放,垃圾到處亂倒,公共綠地被搶占做了“菜園”,公共活動場地和路道成了曬場,為了占地,吵架斗毆事件不斷。“住進來后,有好長時間心里不舒服。”居民胡友才說。
“這么大的一個農民集中居住區管理不好就會出大問題!”高新區青萍辦事處黨委書記顧斌很著急,“鄉鎮調整合并前,光華村屬于海安原來的青萍鄉,海安人原來有個順口溜,‘寧過三條江,不過青萍鄉’,說的是青萍鄉路道差、窮人多、人口素質低。”
倉廩實而知禮節。農民“上樓”,首先要讓他們端上“好飯碗”,引項目、辦企業成了青萍辦事處頭等大事。現在,辦事處轄區里有了219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32家。企業多了,用工就多,辦事處常常利用光華花苑村民活動廣場,為企業搭建招聘平臺。“我就是在正月初十的招聘會上和富邦紡織簽訂協議的,那一天,有46家企業來招聘,我們小區有80多人找到了工作。”馬玉平說。3月份,光華花苑附近又將有10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建,“其中有好幾個投資超過10億元的項目。把項目引到‘家’旁邊的最大好處是,小區百分之八十的家庭有人進廠務工,人均年工資超過5萬元。”光華村黨總支書記陳金富介紹。
口袋里有錢了,但居住環境臟亂差,還不能算真正的幸福。3家物業公司被引進光華花苑。“我們聘了30多名小區60歲以上的村民做保安、保潔工作,因為是要管好自己的家園,他們個個都很認真。”南通天一物業公司經理祝培林介紹。與此同時,小區被劃為17個網格,17名黨員當起“網格長”。“每天巡查有沒有亂堆亂放,有沒有鄰里糾紛,有糾紛及時調解。”王桂來是小區31棟至35棟樓的兼職網格員,網格內村民荀國發毀綠栽種大蒜等植物,鄰居魏寶旺予以制止,荀國發竟然大打出手,王桂來及時到場調解:“鄰居好賽金寶,何況綠地不是哪家的自留地。”耐心的調解,讓荀國發真心認識到自己的錯,當場向魏寶旺道歉。現在,兩位老人還成了好友,不時一起喝喝酒、打打牌。
把“大雜院”變成“幸福院”人人有責,村黨組織引導,小區村民積極響應,誠信鄰里志愿工作室成立起來了,“炬光”志愿者隊伍組建起來了,500多名小區村民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小區亂堆亂放的雜物被清理一空,毀綠種菜成了“過去式”,小區里綠化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小葉黃楊、紅楓等觀賞植物把小區點綴成了花園。志愿者們還紛紛認領敬老、助殘、幫困任務。小區里安排居住了40多戶特困家庭,全部有固定的志愿者定期登門服務。志愿者丁植美、王秀平、王鳳英的幫扶對象是張遠華、張春父子,張遠華年逾八旬,張春是被稱為“武瘋子”的精神障礙患者。“他們父子以前住在東廟村4組,張春最喜歡做的事是走村竄戶,向人家討要一塊兩塊錢,不給的話,還會耍賴動手。”丁植美介紹,“村里給他們父子辦了低保,我們這些志愿者天天到他們家幫助打掃打掃,陪他們聊聊天。住進小區后,張春再也沒有到處溜達要錢,更沒打過人。”
“大雜院”大變樣,小區環境保護得好,鄰里糾紛基本沒有了,黑龍江等省組團來“取經”,更是讓小區居民自豪不已。“現在,我們小區居民人人愛上了這個‘大雜院’!”70歲的小區居民夏習東現在最喜歡用二胡拉出《幸福的日子萬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