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城建計劃,海門今年的老小區宜居改造已啟動。今年納入改造的老小區有9個。今年底完成后,這9個老小區相應硬件將獲得提升。從目前老小區改造的內容來看,以硬件改造為主。但據記者走訪了解,老小區內,老人希望增添一些適老性設施。
老小區改造偏重硬件設施
據了解,海門城區的多數老舊小區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當初的建設規劃標準低、年久失修等因素,存在地下管網堵塞、綠化缺失、停車位缺乏、健身休閑等公共設施配套不全等問題,有些已嚴重影響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近年來,海門按照“輕重緩急”原則,每年投入千萬元對老小區進行改造,做到改造一片、成型一片、移交一片,有效改善了老小區居住環境。去年,海門完成了11個老小區的改造,通過實施道路改造、外墻出新、增設停車位、更換落水管、補植綠化等,優化了老小區的居住環境,完善了小區宜居功能。今年實施改造的9個老小區,也針對小區存在的個性“缺陷”實施分類改造,重點在增加停車位、外立面出新、地下管網和污水溝整治、更換落水管、修補道路、圍墻修建等方面。
可以說,老小區硬件的改善,為小區居民出行、停放車輛等提供方便,較好地提升了老小區居民居住的舒適度。
適老設施少成老小區“痛點”
海門老小區改造重心在于硬件設施的補充、改善上,解決了許多居民的停車難、生活污水排放難和小區環境破舊的面貌。但目前,海門老齡人口數量已超過了20萬人,其中95%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宜居的住房和社區環境,是他們生活質量的必要保障。居住在老小區內的許多老人,他們對能不能停車也許不十分關注,但他們有著別樣的改造需求。
今年68歲的黃老先生,前兩年不慎摔跤,跌斷了腿,現在要撐著拐杖上下樓,十分不便。更多的時間,他選擇呆在5樓下不來。他盼望老小區改造過程中,增加一些公共適老設施。據記者了解,他們希望老小區樓道門口有適合老人行走的坡道,增設樓道扶手、休息座椅,中間樓層的樓道墻壁上安裝折疊式休息椅,老人爬樓累了,可放下椅子坐一會兒。在有條件的小區公共區域內增設健身步道、休閑石凳、石桌等。
期待增加“適老”設施權重
一條坡道、一張椅子、一排扶手,改動不大,卻能切實解決老人生活“痛點”。2017年,省住建廳組織專家編制指南,并推動省內開展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去年,我省將建設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列入“十大民生實事”。
據業內人士介紹,老小區改造過程中,適老改造主要包括:住區主要道路、出入口及單元出入口實現無障礙;增設樓道及其他公共空間的扶手;住區內部增補老人活動的場地,并增設休息座椅、閱報欄、健身器材等休閑服務設施等。
老小區改造的落腳點是宜居滿意度的提升。適老改造并非宏大工程,卻能極大地提升老人宜居度。建議實施老小區改造的相關單位在今后改造過程中應重視這一內容,深入小區調研,了解小區內老人的訴求,相應調整部分改造內容,讓過去關注度不高的適老改造,在今后老小區改造中從“高配”變為“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