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當我們見到海門市林西村“走出去”的代表人物——老書記蔡云松和在外打拼近20年的方陳祥時,他們正在接受另一組人馬的采訪,“我們想出一本關于林西華僑的書,現在正組織采訪,收集資料。”現任村第一書記秦益民說,希望把林西華僑出國打拼、回饋家鄉的故事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林西村位于海門工業園區西北角,是我市最早從事繡品家紡生產,也是最早有人出國經商的行政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敢打敢拼的林西人開始走出國門,并逐步擴大他們在海外的經營,目前全村海外經商和打工人員有600多人,遍布南非、羅馬尼亞、智利、俄羅斯、巴西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9月,林西村被命名江蘇省第一家“華僑村”;2013年4月,林西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級僑聯組織。
因窮思變,走出國門
40多年前,林西村有1500多人口,耕地1400多畝,人均不足一畝田。計劃經濟時代,林西村在全鄉窮得墊底,青黃不接時常常靠政府救濟,但救濟糧來了,燒火的柴草卻沒有,河溝邊的蘆葦根一時成了搶手貨。
窮則思變。海門與上海一江之隔,人們早早嗅到市場改革的氣息。改革開放初期,林西村人趙嘉芳做繡花枕套賣到上海,發家致富后又帶領村里年輕婦女學機繡,點燃了林西村家紡致富的星星之火。
后來,家門口的疊石橋家紡市場逐漸興起,大家不用再出去兜售自家生產的家紡產品,反而有不少外地批發商上門洽談。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林西村人將目光放得更遠了:把家紡產品賣到國外去。
1993年,郁建祥第一次走出國門,帶著20包床上用品來到莫斯科。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那一趟生意并沒有賺到錢,但他確信老外很喜歡中國產的床上用品。
這就是商機!回來后,他又帶著床品登上開往羅馬尼亞的列車,靠著計算器與當地人講價,逐步完成了原始積累,并開辦了繡品公司。雖然嘗盡艱辛,但林西人成功邁出跨國經營的第一步。
“開始我就想出去看看外面的市場是怎樣的,也看看村民在外面的生活怎么樣。”1997年,時任林西村黨支部書記的蔡云松第一次去羅馬尼亞考察,之前就做過家紡生意的他也覺得國外市場廣闊,“自己找到致富門路,才能帶動村里百姓富起來。”
在答應鄉里“經商工作兩不誤”的要求后,蔡云松開始頻繁往返于羅馬尼亞和林西村之間,“國外家紡產品的價格要比國內高出一兩倍甚至更多,那時一個集裝箱的貨,就能賺40多萬元。”
村里改選,蔡云松再次當選村支書,每次出去個把禮拜,再回村里處理事情,他確實兩頭都沒誤,“我把外面的情況告訴村民,鼓勵有條件的人走出去,條件差點的就留在村里搞生產。”
在村支書的帶動下,一大批村民都走出國門,尋找屬于自己的新世界。
抱團取暖,站穩腳跟
郁建祥成功走出去的經驗,迅速在林西村傳播開來。一個帶一個,一個100多人的跨國經營團隊很快形成,當地人稱“郁家軍”。他們的足跡走遍俄羅斯、羅馬尼亞、智利、南非、贊比亞等20多個國家,在家紡、房地產、礦業、運輸業等領域經營得風生水起。
“一開始也有困難。”蔡云松說,最開始大家一股腦都去了羅馬尼亞,但那就是個兩千多萬人口的小國,市場很快飽和。所幸,林西村人很團結,“先出去的那批人總結經驗,告訴后來人哪個產品好銷,也積極開拓其他國家市場,避免了內部消耗。”
方陳祥就是在郁建祥的帶動下走出去的。2000年,他第一站也來到羅馬尼亞,做家紡生意,“妻兒老小都在家里,獨自一人在外奮斗,就是想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在國外創業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方陳祥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并累積了一些原始資金。
2015年,方陳祥撤出羅馬尼亞,投向更廣闊的非洲大地,目前在埃塞俄比亞建了兩家工廠,都和塑料有關。“一方面氣候比較熱,也是因為窮,價格相對低廉的塑料拖鞋在那里需求很大。”方陳祥投資1500萬元人民幣建立的華方塑料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投產,日產出4-5萬雙塑料拖鞋,銷售商的卡車就在廠外等著拉貨,“拖鞋銷售一空,基本上沒有庫存。”
在此基礎上,方陳祥又投資建設了另一家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將廢棄的塑料制成塑料顆粒銷往國內,今年10月即將投產。“明年打算把老本行做起來。”方陳祥說,埃塞俄比亞不允許直接進口家紡成品,所以他將在當地建廠,進口化纖原料,在那里織布、印染直至做成家紡制品,“現在林西人在埃塞俄比亞已經開了幾十家工廠,涉及眾多行業。”
南通東方巨龍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郁飛是郁建祥的侄子,也是如今“郁家軍”的代表人物。20年前,他從羅馬尼亞轉戰智利,不斷在成敗中積累經驗與教訓,最終在智利站穩了腳跟。不熟悉當地市場,郁飛就雇傭當地人做“買手”,讓他們去選擇適銷對路的商品。“買手制”成為他們進軍陌生市場的鑰匙,也被眾多中國商人效仿。
現在,郁飛已經在多個國家創辦了10多家企業,從事家紡、百貨、家具、建材及地產生意,“在國外做生意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抱團發展,帶更多家鄉人共同致富。”郁飛說,最自豪的不是自己賺了多少錢,而是在海外搭建了平臺,帶動鄉親們致富,也增進了南通與海外的聯系。
以僑為橋,回報鄉里
5月19日,南通人創業南美20周年慶典在智利舉行。中國駐智利大使徐步出席活動,并對以郁飛為首的海外創業南通人給予了高度評價。
截至目前,包括羅馬尼亞、智利、南非在內,南通商人聚集的地方,已經成立了40個商會組織。他們日常組織活動,信息互通有無,分享經驗教訓,互相扶持壯大。
“我們在埃塞也建立了商會,定期碰頭,聯絡感情,也討論當前市場、未來發展。”方陳祥說,他在埃塞俄比亞的企業,三年里發生過十次罷工事件,自己對當地工人的“脾氣性格”也算是摸得比較透了,這對后來者也是很寶貴的經驗,“雖然是不同的行業,但也可以幫助他們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因為有大批在外打拼的林西人,2011年,林西村被命名為江蘇省首個“華僑村”;兩年后,林西村在全省率先成立村級僑聯組織,讓眾多僑商在家鄉也有了組織。2017年,海門市工業園區首個警僑聯動服務中心在林西村成立,無論是在地球上哪個角落,遇到問題都能得到第一時間響應,林西人的安全感得到提升。
“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舉辦‘海門·林西同根情’系列華僑華商交流會,邀請僑商交流海外發展經驗,引導僑商理清創業發展思路、把握創新創業方向。”秦益民介紹,他們在鼓勵林西村僑商繼續海外創業的同時,也配合僑商產業園建設,依托豐富的家紡產業資源,策劃一批特色發展項目,引導僑商回鄉投資興業。今年底,村委會將主導成立林西村僑商會,搭建資金、信息共享平臺,更好助推林西村僑商發展。
3平方公里的村子,3000多常住人口,7000多外來人口,村民的富裕程度很高,但村級集體經濟并不拔尖,村容村貌也不盡如人意。“我們希望借助上級政府規劃整治的機會,突出林西村人文特征和僑鄉特色,對村子進行整體規劃。”秦益民說,穿過村子的G228道路正在進行拓寬和延伸改造,村里準備結合沿線綠化和亮化工程,打造林西迎賓大道,同時規劃了僑鄉居家養老社區,包括林西僑鄉養老社區和養生配套,為僑鄉空巢老人和歸僑老人提供便利的養老服務,讓僑商在外安心經營。
“跨國經營第一村”聲名在外,林西村也想在村里留下點印記。籌建中的華僑文化紀念館,已經有了500多平方米的展廳,目前正在收集改革開放以來林西人出國創業、異國生活、打拼事業的故事、照片、視頻等資料,屆時將在館中集中展示。暫定名為《走遍五洲的林西人》的書籍也在編撰中,“通過多種途徑弘揚林西華僑艱苦創業、敢闖敢拼精神,傳承林西的華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