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快樂!我們在勞動,太應景了。”5月1日上午,在鎮江句容市茅山鎮一個葡萄園里,一位80后農場主告訴記者,葡萄到了疏花時節,小長假都顧不上休息。
句容當地有一批80后、90后年輕人投身農業,將人生夢想寄托于大地,在田間地頭發揮聰明才智、拋灑辛勞汗水。他們有著怎樣的奮斗故事?五四青年節前夕,記者走近句容幾位新型農民。
跟趙亞夫學習,
打造生態循環農場
果樹下養雞放羊,雞吃蟲、羊吃草,雞和羊的糞便變成有機肥回歸果園。在句容市厚俊家庭農場,農場創辦者汪厚俊告訴記者,在著名農技專家趙亞夫指導下,“農場形成一個生態種養的循環系統”。
2011年汪厚俊大學畢業,考上省聘大學生村官,分配到家鄉天王鎮。他說,自己學的是電氣工程,雖在農村長大,卻是一張“農業白紙”,幸運的是遇到“畫家”趙亞夫。在當地帶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趙老,指點小汪栽種日本甜柿、薄皮山核桃,豐富當地有機種植品種,后又讓汪厚俊在林下養殖畜禽。
汪厚俊如饑似渴地向趙亞夫學習,不打折扣地讓技術落地。他拿出年輕人的聰明勁,主動創新。趙老教他用醋糟做果樹的有機肥、制作動物養殖的發酵床,帶他出去學習養殖技術后,他探索出“架上養羊、架下養豬”的立體養殖模式。成功之后,他將這種模式無償分享給周邊農民。2017年,江蘇省第二屆大學生村官創業大賽上,汪厚俊以“有機莊園里的生態循環經濟”捧回二等獎。
2016年,汪厚俊當選戴莊村黨委副書記。村里事務繁雜,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農技、開拓市場。家庭農場早已由父母操持,目前年產值近200萬元,還帶動周邊60余戶農民發展生態種養,起到示范作用。
大雪壓不垮,
種出“更甜”火龍果
2018年初,一場大雪壓垮種植火龍果的大棚,豐收成泡影,茅山鎮賜福火龍果家庭農場主負責人熊國云一下損失了200多萬元。整整一個星期,他連飯都不想吃。
熊國云返鄉創業前,在廣東做醫藥銷售。2012年,他結識同鄉、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胡桂兵,對火龍果種植產生興趣。2014年,他用老家句容的一畝地試種火龍果,一舉成功。于是,他回老家辦農場,拿出300多萬元積蓄,又貸款100多萬元,種下80畝火龍果苗。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給他提供優質品種、指導栽種。
雖然一場大雪帶來重大損失,但他堅信種植火龍果收益高、前景好,他賣掉廣東的房子,咬牙追加投資。這次建了高強度的雙層大棚,“一畝花費8萬元,能用20年。再也不怕下雪了。”
記者問:“怎樣與熱帶產區運來的火龍果競爭?”“我的更甜!”他說,火龍果生長的最后一個星期,是糖分積聚最多的時候。考慮到運輸等因素,很多火龍果長到六七分熟就采摘下來,吃起來甜度打折扣。他的火龍果長成后,附近地區的顧客,不到熱帶也能吃到完全長熟的火龍果,新鮮又甜美。
對照歐標,
把家鄉茶賣到俄羅斯
一次遠行,讓下蜀鎮窯業茶場負責人呂曉安多了個想法——把茶葉做成出口產品。去年9月,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召開。呂曉安作為江蘇農業領域的代表,帶著家鄉茶葉參加論壇。俄羅斯副總理等人看到茶葉沖泡之后,一根根立在杯中,茶湯清澈怡人,連聲贊嘆,還說希望這種茶葉能賣到俄羅斯去。
呂曉安大專畢業后,2010年承包了一個80多畝的小茶園,2015年又承包一個茶場,茶園擴大到800畝。從門外漢到茶場管理者,呂曉安去國有茶場學習制茶工藝,還說服父親引進茶葉新品種,投入50多萬元購置茶葉加工機械,提高茶葉品質。
“把茶葉品質和產量都做上去!”從俄羅斯回來后,他向鎮江市農科院專家請教,開始系統化的茶園管理;在用藥上對照歐盟標準,采用物理防控措施;打算除了采摘用人工之外,其他環節盡量機械化。
最近,呂曉安辦妥赴俄羅斯的簽證。6月上旬,他將帶上家鄉茶參加第23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
“莓二代”,
慶幸進入“幸福行業”
4月18日,日本農業專家田中一久來到白兔鎮,為當地農民辦了一場講座。80后“莓二代”章啟祥早早地到了講座場地。
退伍后,章啟祥找過不少工作,掙錢多的離家遠,離家近的掙錢又少,總覺得不理想。父母種了幾畝草莓,加上白兔草莓當時已有些名氣,章啟祥就跟著父母開始種草莓。
如今,他慶幸自己回家當農民,進入一個“幸福行業”。他對記者說:“一年下來忙到錢了,這就是幸福感。”
父母種的是老品種,他選用新品種后發現產量不理想。于是,他拜鎮上的草莓種植大戶、全國勞模紀榮喜為師,“產量一下高了很多”,還學會頗有難度的種苗培育。
上個月,白兔鎮組織紀榮喜等3位“莓一代”、章啟祥等3位“莓二代”,專門去日本學習草莓種植技術。回國后,章啟祥的理念更加堅定:“不追求產量,要追求品質,用生物肥,種有機草莓。”
他種的4畝草莓,一半被上門采摘的客人買走,另一半在兩個微信群里賣光。如今他又試水賣草莓盆栽。南京一家商場搞活動,他送去200盆草莓盆栽,一搶而空。去年,小小草莓給他帶來超過20萬元的收入。
“聯社的葡萄品質好,
根本不愁賣”
汲靜是遼寧盤錦人,原本在油田工作。2012年,她和丈夫毛偉孝離開盤錦,舉家遷回丈夫的故鄉——句容市茅山鎮。他們流轉200多畝土地,投資400多萬元成立恒泰家庭農場。
回顧創業之初,汲靜充滿感激:“用水、用電都是村干部協調解決的。有一次鎮黨委書記徐飛來調研,問有什么困難?我說,通往葡萄園的路只有一條,還不好走。沒多久,鎮上就把路修好了。”
種葡萄起步不順,幸好當地種葡萄成氣候,汲靜參加農業部門組織的培訓、參觀,跟身邊大戶學技術,到農林學院學理論,葡萄種植漸漸有了起色。
2015年8月,茅山鎮成立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以品種育苗、生產資料、技術培訓、品質標準、品牌銷售的“五統一”,提高葡萄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汲靜的家庭農場也加入合作聯社,“我們聯社的葡萄品質好,根本不愁賣”。
鎮上連續4年選送“葡二代”去日本研修葡萄生產技術。去年,汲靜去日本學習,記筆記、拍照片、錄視頻,恨不得把先進技術全學回來。
合作聯社讓汲靜等懂技術的大戶擔任“指導員”,給小戶們提供幫助。汲靜與10個農戶小結對,經常給他們上門指導。從對農業一竅不通,到成為一個輸出技術的農場主,汲靜獲得句容市園藝產業轉型升級先進個人,鎮江市、句容市“十佳”新型職業農民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