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安東米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后,每月粉絲新增銷量4000公斤!”漣水縣愛華家庭農場主薛樂同5年前回鄉創業,種了700畝紅薯、油菜,但幾年下來,仍沒跳出小打小鬧的“窠臼”。前不久他與“安東米富”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后,使用“安東米富”注冊商標和營銷渠道,銷售一下子有了起色,他也增添了擴大發展的信心,計劃再流轉300畝土地。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蹚出創業致富新路子,創新為漣水高質量發展添動力增活力。近年來,漣水縣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綠色導向,系統謀劃高質量發展,向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沖刺。
闖富民路,土地成為“聚寶盆”
“一天能苦70塊錢,一個月有2000多元收入,不用再向兒女伸手要錢了,腰桿也硬了。”在陳師百藥園,低收入戶于建梅樂呵呵地說。該百藥園,有決明子、白術、瓜蔞等20多個中藥材品種,種植面積1.8萬畝,于建梅和近百名村民每年按時節勞作,鋤草、摘花、田間管理,忙得不亦樂乎。
漣水縣堅持“種多不如種好”“種好不如賣好”“賣好不如賣巧”的農業發展新思路,科學謀劃土地整治以后形成的集中連片高標準良田,解決“種什么”問題,讓更多的農民土里淘金。目前,全縣2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5000畝蘆筍種植基地、30萬平方米工廠化食用菌產業基地、3萬畝花卉苗木基地、50萬畝無公害大米基地均“開花結果”,百花園、百藥園、百菇園、百果園等特色園區粗具規模。
年根歲底,東胡集鎮別洼村1464畝稻蟹養殖項目、南集鎮1100畝稻蝦共生示范區項目、高溝鎮朱后圩村近萬畝稻蟹共生項目陸續簽約開工,成為漣水水產養殖的又一道風景。據介紹,南集鎮稻蝦共生創意觀光體驗園項目采取“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建設1100畝稻蝦共生示范區、稻蝦養殖示范基地和200畝果林生態觀光區,配套建設稻蝦苗種孵化場、有機大米加工廠、稻蝦養生農家樂,一年可以給入社農戶帶來120萬元收入。南集鎮鎮長薛必猛說,稻蝦體驗園只是其中一個點,鎮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共有1.1萬畝,綠色大米、優質大豆、精品果蔬三大產業已經帶動當地不少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
據統計,漣水2018年實施各類農業重點項目57個,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戶,新培育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16家、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20個,新認證綠色食品品牌20個。“產業鏈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同步推進、一體發展,讓群眾在家門口既當‘股東’又做‘工人’!”縣農委主任徐軍說。
打生態牌,綠色擔綱主色調
夕陽照耀下,在高溝鎮扁擔村,大爺大媽們隨著歡快的旋律跳起了廣場舞,木棧道上三三兩兩的農民悠閑自得地散步……2015年扁擔村還是省定經濟薄弱村,兩三年就徹底變了模樣,去年成功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莊。“現在家家戶戶不再亂拋垃圾,生活污水也不再朝溝塘亂排。”村黨總支書記謝翠平笑著說,此外,保潔員每天上門收垃圾,村里還建起了污水處理廠。
依托田園風光,開展稻蝦共養;結合農光互補項目,培育食用菌;對接今世緣景區,發展全域旅游……致富項目越上越多,扁擔村經濟一年比一年強,去年集體收入估算達22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8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鄉鎮布局優化、農村相對集中居住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推進,高溝緣來小鎮、紅窯云錦小鎮、陳師中醫藥養生小鎮、保灘花卉小鎮等特色小鎮帶動效應日益顯現,紅窯顏下莊、黃營朱橋等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初見成效。省定經濟薄弱村梁岔鎮費莊村實施“新社區、新生活”項目,農戶春節前陸續搬進新居。鎮黨委書記丁元中介紹,該項目平整土地1145畝,流轉土地近3000畝,初步形成集中居住區和采摘園、紅梅園、杏花園、櫻花園、葡萄園“一區五園”格局,帶動周邊150多戶農戶就近就業。
目前,五港蘇淮生態園、灰墩蒙古大營、保灘百花園等成為人們鄉村游、自駕游的好去處。入選“江蘇最美鄉村”的大東鎮瓦灘村,隔三差五就有上海、南京等地的游客前來踏青觀光,當地草雞、草雞蛋、菜籽油等農副產品成為搶手貨。“他們就喜歡我們農村的土特產,特別是我家榨的菜籽油!”村民陳云俊告訴記者,自家榨的菜籽油每年可增收十幾萬元。
鑄鄉村魂,農民活出精氣神
在紅窯鎮金雞坨生態農莊,不同時期的農家小院隨處可見,有民俗館、鄉村土灶臺、農家磨盤廣場等15個景點。去年國慶期間,每天有上萬名游客來此感受傳統民俗,了解農耕文化。“帶孩子到這兒踩水車、拐石磨、推碾子,尤其是民俗館里的農耕老物件,更是勾起很多人的鄉愁,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很到位。”游客周蓉蓉滿心歡喜地說。
近年來,漣水縣實施“文化回歸振興”工程,補短板、抓傳承、搞創新,把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邊,滋養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除了新建的好人館、非遺館、博物館相繼對外開放外,還鼓勵支持漣水籍文化名人、在外鄉賢回鄉興辦工作室、名人書屋等特色文化場館。目前,朱凡紀念館、陳登科陳列館、王嘴村史館等20多個鄉賢館、村史館分布城鄉,成為當地群眾守望鄉愁的最佳去處。
文化惠民,讓高質量文化融入鄉村肌理,使城鄉群眾精神生活“富起來”。鄉土文化在漣水重煥生機,每到周六晚七點半,以淮劇表演為主的漣城鎮“百姓大舞臺”準時開場,大舞臺負責人陸金萍介紹,已為群眾免費演出120多場,不少戲迷一場不落。
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漣水好人季度發布、“四美在農家”評選、基層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建設……一項項惠民紅利提升了百萬漣水人的幸福指數。2018年,漣水完成各項民生支出43億元,10大類28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基本完成,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700、15828元,同比分別增長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