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的玻璃房內,一捆捆整齊擺放著兩千萬根枯枝條,場面很是壯觀。2月27日,記者在沛縣鹿樓鎮沙河果都園看到的這一幕讓人好奇。作為當地全新打造的金蟬孵化基地,這里的一根根枝條,撬動了一個千萬元的特色產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林下“蟲經濟”。
拿起一根40厘米長的枝條,該基地負責人賈中亮把它掰成兩截,他輕輕一摳,便倒出一個個針眼大小的白色金蟬蟲卵。“每枝一般有170顆到180顆卵,多的能有兩三百顆。”賈中亮搞金蟬養殖已有18年,是豐沛一帶有名的金蟬“土專家”。他和大家一起探索,終于在去年取得突破性進展,金蟬孵化成功率從早些年的5%提升到90%,讓農民們在沙窩窩里挖出了更多“金疙瘩”。
位于大沙河畔的鹿樓鎮,沿岸種植了3.5萬畝果樹和10萬畝林地。賈中亮說,大沙河沿岸的沙土地特別適合金蟬生長,“個頭大,色澤金黃,肉質飽滿,口感很好。”
徐州周邊百姓有吃金蟬的傳統,油炸金蟬、爆炒金蟬等都是特色美食,成了大小餐廳的“必備菜”。特別是夏季高峰時,每天要吃掉幾十萬只金蟬。在餐廳,一只金蟬差不多要一塊錢,而在田間地頭的收購價,每只也能賣五六毛錢。每到夏季,不少當地人全家出動到樹下捉金蟬,大家笑言:這相當于撿硬幣啊。
金蟬從野生到人工養殖,關鍵在于孵化。“選好枝子,很重要。”賈中亮告訴記者,這些帶有蟲卵的枝條,表皮都有破損,這是金蟬產卵時留下的,很容易辨認。他從頭年八九月份陸續收來枝條,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季,這些原來用于燒鍋的廢枝條,現在成了寶,一根可以開價近3毛錢。“在蟲卵的休眠期,要進行殺菌處理,每隔15天噴一次水,保證通風遮陽和一定溫度。”5月份,金蟬開始蘇醒,同樣是針眼大小的幼蟲會爬出來,這時把這些枝條拿到室外放在樹旁,幼蟲們會鉆入地下,一般會在第二年夏季“出土”,比自然環境下提早兩年左右。
說起養金蟬,賈中亮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兒子小時候特別喜歡吃金蟬,夏天到樹林里一捉就是一晚上。“孩子是聾啞人,我很擔心他掉河里,喊救命都沒辦法。”于是,賈中亮盤算著在自家園子里搞養殖,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安全地捉到足夠多的金蟬,他也不用再擔驚受怕。正是從那時起,賈中亮開始了金蟬養殖的探索,一直堅持到現在。
金蟬養起來,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在鹿樓鎮姬莊村,村民姬傳西有300畝林地,他建起金蟬合作社,帶動了七八百戶村民入伙。“每畝地能出金蟬150斤到200斤,畝均增收8000元到10000元,而且對樹木生長也沒啥影響。”姬傳西說,僅在去年入伏前一個月左右的“出蟲期”,他就靠金蟬收入200多萬元,安徽、山東等地的客商都來拉貨,根本不愁賣。現在,他靠著冷庫的藏貨,在“天貓”網上賣,一天能出貨500多公斤。
目前,鹿樓鎮養殖金蟬面積有1.6萬畝,發展金蟬合作社30余家,帶動全鎮和周邊四五千戶農民。“夏天時,我們一天的銷量就有40萬元,這是一個千萬元級別的產業。”鹿樓鎮分管農業的負責人梁振告訴記者,他們如今已注冊了“鹿樓沙土窩”的金蟬商標,并成功打入了上海和北京的超市,還與高校對接,研制相關附加食品和制作盆景。今年,他們將重點打造果鄉蟬鳴小鎮,計劃在果園和林地分別再推廣金蟬養殖10000畝和6000畝,還準備舉辦金蟬美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