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桃甜,醉人!”
剛用山泉洗過的金霞油蟠桃,一口咬下汁水便在口腔中“爆開”。邳州市車輻山鎮車前村村民張可笑著對記者說,只需5口,就剩桃核。
今年,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嘗到了多福山上長出的甜蜜。
多福山本名章山,百年來從未覆綠,滿目瘡痍,種什么都不長,被老鄉稱作“童山”。
“那座儲料倉,見證了一段歷史。”張可指著不遠處一座三層樓高的建筑說。2009年之前,只需打開它的柵欄,成堆的石料便自動裝車。濫采破壞了環境,山體也慢慢變小了。
1999年,張可退伍回鄉,極力說服了父親張言春,帶頭關了采石場。隨后,和鎮里20多名退役軍人一起,承包荒山復墾。
復墾是一項系統工程。他們曾在章山上種了1萬多棵樹,有榆樹、棗樹、核桃等多個品種,但效果均不理想,成活率低。就連張言春老人也頗有微詞:“養不成的‘童山’,除了采石還有啥用?”
荒山復墾投入大、風險高,有意者多望而卻步。近年來,當地政府、合作社、農戶三位一體,共同發力。
山上有一眼水井,深達117米,村民說“它打進了百姓的心坎里”。得知退役軍人上荒山,鎮里主動提出,幫他們打一眼深水井。“風險政府擔,只為添信心。”車輻山鎮鎮長李全利說。
石頭山,裂口多、蓄水難,苗木難成活,但換個角度,山體鈣磷鉀等礦物質含量高,特別是鉀元素,能增加桃子甜度。10年來,張可共試種了近50個品種,經過嫁接、優選,金霞油蟠、蜜倌兒等高甜品種脫穎而出。
7月29日,位于上海的一家德資企業,電話訂購1000盒多福山甜桃,總量達5000斤。“5斤裝售價70元。平均15元/斤,遠超市場上每斤最高5元的普通桃。”徐州慢耕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出具了檢測報告,蜜倌兒桃6月時含糖量達15%,而同期普通品種為13%。8月份上市時,可達約20%。
2017年起,村民進一步擴大規模,章山終披“綠裝”。如今,口袋鼓起來的村民改叫章山為多福山。
目前,多福山累計復墾綠化面積達1000畝,周邊更是鮮見“童山”。如何確保高水平小康?去年,當地對荒山綠化復墾工作進行了重新審視,提出以生物鏈養殖和鄉村旅游開發并舉,促進可持續發展。
致富路不會一帆風順,今年更是如此。不僅遭遇了疫情,2月至6月間,當地連續遭遇倒春寒、大風、暴雨等一系列惡劣天氣,桃子產量比正常年景下降了四分之三,但就是這四分之一,桃農還能略有盈余,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桃樹上,至今還掛著鮮艷的紙袋,可里邊卻空空如也,4月的大風,讓剛長出的幼果損失慘重。一場倒春寒,溫度驟降到-1℃,桃花授粉受到影響;6月持續陰雨,眼見成熟的桃子在枝頭霉變腐爛。
“我們要守住好不容易打出的品牌,不過多人為干預。”張可介紹,倒春寒時,他們堅持不噴灑硼砂抗凍;霉變腐爛時,他們堅持不多噴灑農藥殺滅霉菌。
同時,更多綠色環保措施被推廣。在平整好的梯田上,剛種不久的桃樹下,閃著白光的雙色地膜格外亮眼。“它能反光,把害蟲驅趕到葉片正面,降低施藥頻次,提高殺蟲效果,這是秘籍。”張可說。
穿行在多福山,只見野草恣意生長,目光所及處,1000多只“溜達雞”正在自由自在地覓食。平均一只母雞10天能下7個生態蛋,每月給桃農們帶來1萬多元的純收入。“最難‘上網’的雞蛋也能插上電商翅膀。”張可爬上石料倉,從二樓丟下一盒雞蛋,里面被蜂巢狀紙盒呵護的雞蛋,完好無損。“隔壁老鄉,今年計劃代養1萬只。”
今年,村民共同投資,組成種植合作社,又復墾種植了200畝桃林,由張可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產品代銷且共同使用“蜜倌兒”品牌。社員們沒有了技術和銷售上的后顧之憂,只需專心生產。張可也無需糾結桃子的收入,而是傾力推廣和運營“蜜倌兒”這一成熟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價值。
“童山”長成了“多福山”。
夜晚,山上穿梭著野兔、貓頭鷹,還有數不清的鳥類。村民都學會了這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