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綜合服務中心是村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主陣地、開展脫貧攻堅的突破口、推進鄉村振興的指揮部。開展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工作,上級有要求、基層有需求。近年來,新沂市針對服務陣地面積不達標、功能不完善、作用發揮不夠好等突出問題,按照“打牢基礎、補齊短板,整體推進、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把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工作作為市委“一號工程”,持續開展“建村部、強支部”工程,村級陣地面貌煥然一新。
突出整體謀劃,補短板、提質量
一是摸實建設任務。對標基本陣地規范化建設全覆蓋要求,對全市面積在400平方米以下,以及面積在400平方米以上、但年久失修不能滿足需求的村部進行集中摸排、分類施策,科學制定“建、擴、改”工作計劃,全面消除面積低于400平方米的村綜合服務中心。全市共有行政村254個,近3年共新建村部131個,改擴建村部85個,村級服務陣地全面達標提質。二是合理規劃選址。把村部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按照“交通便利化、活動中心化、群眾方便化、位置顯要化”原則,組織相關部門對村部規劃選址逐一過堂把關,在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引導村部選址向農民集中居住區靠攏,向交通沿線和人流集中的地方靠攏,提高規劃選址的科學性。三是提高建設標準。按照“立足實際、量力而行,著眼長遠、適度超前”原則,新建村綜合服務中心占地面積不少于10畝,建筑面積不低于660平方米,由設計院統一設計圖紙,設置“八室兩超市一欄一廣場”,配備一站式服務大廳,不設單人辦公室。綜合本村風俗文化、地容地貌、產業特色等因素,對外立面顏色風格進行合理設計,讓村部獨具各村特色,有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突出系統推進,抓建設、強保障
一是全方位落實責任。把“建村部、強支部”工程作為市委書記抓基層黨建“書記項目”,建立市級牽頭抓總、部門協調配合、鎮級一線指揮、村級具體落實的四級聯動機制,專題列入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層層傳導壓力,壓緊壓實責任,確保當年項目當年完成。二是全過程把控質量。科學制定項目建設任務分解表,實行掛圖作戰,通過進度周報、月度督查、季度通報等方式,實時推進項目建設。在此基礎上加強質量監管,每村配備一名專業監理人員,每村成立以鎮村干部、村民代表、老黨員為成員的監督小組,在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層層把關,確保項目建設陽光透明、規范安全。三是全要素保障投入。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在村部建設上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支持。每村選派一名“第一書記”,對各村項目建設現場辦公、貼身指導。市財政給予新建村部每村70萬元、改擴建村部每村10萬元的資金補助,缺額資金由鎮財政兜底保障,避免增加村級負擔。發揮組織、民政、文體、衛生等部門幫扶作用,給予每村必要的附屬設施支持。近三年,新沂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96億元,落實部門幫扶資金3000余萬元,為村部建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突出規范高效,嚴管理、樹形象
一是強化標準管理。深化村級減負增效工作,嚴格落實村級事項準入制度,精簡取消村級組織機構和掛牌49個,取消延伸至村級的工作任務與指標25項。在此基礎上,按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出臺《新沂市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清單》,在村綜合服務中心的建設布局、標識掛牌、基礎設施、管理維護等方面細化標準,讓村級黨組織基本陣地規范化建設定有標尺、干有方向。二是強化資產管理。積極探索村級集體資產監管的有效辦法,完善“村賬鎮管”制度和“三資四化”制度,把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納入“諧農三資”外網公示,對所有新建村部進行登記造冊,備案管理,保證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對符合規定可用于經營的資產,嚴格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管理,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堅決杜絕隨意處置現象。三是強化日常管理。完善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每天安排1—2名村干部值班,至少1名村“兩委”成員帶班。在各村服務中心醒目位置設置去向告知牌,公示值班村干部姓名、職務、聯系方式和去向等信息。規定村干部值班期間做好衛生保持、來訪接待和值班記錄等工作,讓黨員群眾找得到人、辦得了事,促進村干部履職盡責,樹立良好形象。
突出政治引領,優服務、聚人心
一是打造政治性“地標建筑”。突出服務中心政治屬性,完善“一核三體”運行機制,依托現有功能布局,設立村級“群言堂”,定期開展“三會一課”、黨群議事、民主協商、遠程教育等活動,推進支部亮旗幟、黨員亮身份、工作亮特色“三亮”活動,科學設置黨建宣傳欄、“三務”公開欄等,適度厚植黨建元素,讓黨徽在村部閃閃發光、黨旗在村部高高飄揚。二是打造便民性“服務中心”。充分發揮“一站式”服務大廳作用,引導村干部集中辦公,全面落實首問負責制度,全程提供代辦服務,現場接待群眾咨詢答復、審核材料、蓋章辦證,實現農民審批辦證、小病治療、農技培訓、信息咨詢、日常購物“五個不出村”,推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便利化。三是打造群眾性“精神高地”。面向群眾敞開文化廣場、文化室、活動室等場所,組織開展廣場舞、籃球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樹立健康生活的文明新風,村部成為群眾休閑的最好去處,文化廣場成為農村人氣最旺的地方,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進一步提升,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戰斗堡壘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