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烏云壓城、雨密風驟,一場暴雨襲擊鎮江,第一年把地災防治納入安全生產體系的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迎來又一次“考驗”。
當天下午6時許,市烈士陵園北側一段圍墻發生倒塌,石塊泥土沖下來,砸壞路邊閱報欄,并危及東吳路機動車道和行人的安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第一時間發現險情,立即向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反映情況,市地質災害技術中心按防治辦公室指令及時趕到現場處置,拉起圍擋、劃定禁入區域,防控和化解了這一險情。由于處置及時得當且無人員傷亡,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這次處置效果予以肯定。
我市地處寧鎮山脈與茅山山脈交會地帶,山體多達235座,占地面積400平方公里。尤其在主城區有26座山體,如此多山丘陵地貌,為城市創造了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的獨特稟賦,但同時也造成地質環境復雜地災多發的問題。汛期的滑坡、崩塌的地災年年發生,對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城市安全責任重大,絲毫不可麻痹,今年,國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年納入安全生產體系,我市相應提出地災防治力爭“零傷亡”的目標。作為承擔地災防治主要責任的政府部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躍生表示,他們汛前對全市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開展了拉網式梳理排查,共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203處,其中滑坡隱患點148個,危巖可能引發崩塌隱患點52個,地面塌陷隱患點3個。根據今年汛情形勢研判編制的《2019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正式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布,公布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以及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根據“分級分類管理,屬地為主”和“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廣泛參與”的原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全市范圍內完善4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對相關部門責任壓實壓緊,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構建起全社會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的體制機制。市地災防治專家庫和市地災防治技術中心也同步建成運作,為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保障。
另據了解,今年汛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潤州朝陽樓幼兒園、市監委留置場所、北固山南側、南山讀書臺等多處重點地質災害進行治理,預計投入3500萬元,將徹底消除一批地災隱患點。(印文風 張鳳春)